最新目录

每个城市都需要一场马拉松——对话智美控股集

来源: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2-0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如果我们认认真真研究每个城市的个性、赛事需求、营销亮点,通过人为的规划形成城市特色、“一城一品”,会发现还有很多丰富的赛事资源值得发掘。“有人认为‘并非每个城市都

如果我们认认真真研究每个城市的个性、赛事需求、营销亮点,通过人为的规划形成城市特色、“一城一品”,会发现还有很多丰富的赛事资源值得发掘。 “有人认为‘并非每个城市都需要一场马拉松’,也有人认为‘任何城市都能量身打造一场适合自己的马拉松’。您的答案是什么?” 面对《支点》记者的提问,以马拉松赛事运营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智美控股集团(以下简称“智美”)董事局主席任文,给出的答案是后者。 “马拉松赛事并非都是42.195公里的长跑,并非都得央视直播、全城戒严——马拉松也能办成半程赛事,也能办成5-10公里的迷你马拉松。如果认真研究每个城市个性、赛事需求、营销亮点,会发现还有很多丰富的赛事资源有待发掘。” 宏观数据上可见端倪:2010年,全国马拉松赛事仅13场,2015年达到134场,业内人士推测今年会突破200场。 而智美财报的字里行间,也透出了马拉松赛事的热度。2015年,智美运营的马拉松赛事项目为5场,今年则拿下包括广州、杭州马拉松在内的35场赛事。 “国内马拉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,美国每年登记的马拉松赛事有2000多场,中国的数量只有其1/10,在竞技、管理水平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”任文说。 路跑没有性别标签 《支点》:我个人认为您身上有三个标签,第一个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硕士的教育背景。以传媒背景进入体育领域,您有何感触? 任文:其实从产业格局界定,传媒、体育都能归属于文化产业。既然都是做文化产业,那就有很多相通的地方。 比如,文化产品大多都是无形的,你没看电影、赛事前,并不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,而这种好奇能使品牌增值无限放大。 不同之处则在于,每个文化产品对人精神层面需求的关注点不同。文艺作品是观赏性需求,体育则是观赏+参与,这也是体育和其他产业最大的不同之处。 《支点》 :体育产业从业者一般以男性居多,“女性企业家”这个标签对您从事体育产业有何意义? 任文:中国人都喜欢把性别标签放得很大,其实在体育领域,性别标签并非那么重要。 从体育竞技角度看,大部分女性成绩甚至比男性要好。从企业层面看,经营者首要任务是打造合适的商业模式,性别则是次要因素。 不过,现实生活中女性经营者确实很不易,但也有很多优势,譬如在以男性为集群的体育产业中,女性更能获得理解和尊重,沟通起来也会更有效率。 我们跟中国田径协会(简称“田协”)合作较多,田协副主席杜兆才是运动员出身,我们的交流就很有效率——他从专业角度提出高屋建瓴的意见,我则从产业运营、产业支撑角度对这些需求提出建议。 《支点》:智美在路跑领域十分成功,而您也有“跑者”的标签。跑步除了是您事业领域外,对您个人还有哪些意义? 任文:去年智美赛事运营收入达3.45亿元,有IP(版权)的项目路跑,成为我们体育赛事运营项目的最大产业。 而对于我个人,跑步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 我是文科生,以前并不是运动的狂热爱好者。但我从事体育产业后,受身边运动氛围影响,同时工作压力让身体“报警”,于是也开始尝试跑步。 我的运动目的,跟大多数中国人是一样的,不是为了追求像职业运动员一样取得好的成绩,而是为了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,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。 智美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任文。 体育赛事生命力会相当之长 《支点》:现在马拉松赛事很热,会不会过了这阵新鲜劲后,效应就过去了? 任文:我不认可这种观点。一方面,体育IP跟其他娱乐产业不同,赛事价值不会像电视节目般一夜爆红,但生命力会相当之长,而且越老越长,如奥运会、世界杯都持续了好几百年。 可以看到,过去十年,体育产业稳坐美国娱乐产业头把交椅,把好莱坞影视、拉斯维加斯博彩都抛在脑后。 另一方面,按马斯洛需求原理来讲,人类最高层级是精神信仰的追求,而体育满足了人最核心的精神信仰,包括公平与自我挑战。 以马拉松为例,不管你在哪儿毕业、年龄大小、贫富与否,在起跑线上都是平等的。你首先得挑战自己,当训练有回报时,精神需求才会得到满足。 此外,马拉松赛事魅力还在于其未知性。 一部电影再好看,看5遍也足够了吧,但参加比赛不会。你参加马拉松每次配速不一样,结果也会不一样,你永远都是好奇,永远都会“在路上”。 我们可以看到,由于人种问题及各方面因素,过去,中国田径十分薄弱。如今,我们不但在2015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拿了七块银牌、一块金牌,马拉松赛事也从一个没人关注的市场,变为体育产业里收入规模和利润较大的一环。 《支点》:有人认为“并非每个城市都需要一场马拉松”,也有人认为“任何城市都能量身打造一场适合自己的马拉松”。您的答案是什么? 任文:我认为任何城市都需要一场马拉松。一场成功的马拉松赛事,对城市品牌传播、大众身心健康、赛事运营者、参赛者都有助益。 很多人有个误区,认为马拉松都是42.195公里的长跑,都需要央视直播、全城戒严——其实马拉松也能办成半程,也能办成5-10公里的迷你马拉松。 如果我们认认真真研究每个城市的个性、赛事需求、营销亮点,通过人为的规划形成城市特色、“一城一品”,会发现还有很多丰富的赛事资源值得发掘。 《支点》:从商业角度看,非一线城市赛事的盈利能力是否能够达到预期? 任文:现在电视的聚众效果和吸引力正慢慢降低,而互联网上也绝没有任何一个网站、APP能让一个城市绝大多数人成为我的客户。 聚焦线下,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庆典似的活动只有马拉松,一个城市特点和风貌在过程中会有立体化展示。因此,不少地方品牌会认为本土就是我的市场,本土马拉松举办时我一定要赞助,而且我出的赞助费必须最高。 资料来源:本刊整理 “安全生产”是赛事组织的红线 《支点》:如今也出现了一些因为组织不够完善备受争议的马拉松赛事,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? 任文:任何一件事情不能一窝蜂,不能今天急功近利、鱼龙混杂地炒上去,明天出了事情后又给整个行业浇一盆冷水,马拉松赛事尤其如此。 2014年10月份出台的国务院46号文,开始放开商业赛事和群众性赛事审批。我认为对赛事执行标准、运营标准等不应完全放开。 马拉松赛事涉及到参赛者生命安全,“安全生产”是根红线。目前,我们正联合中国田协制定马拉松赛事行业标准,包括执行、运营和企业进入门槛等。 我认为,这一规范的出台绝不会遏制马拉松赛事发展,反而会让这块市场健康持续地发展。 《支点》:这些现象背后,是否也反映了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? 任文:我国的体育人才基础其实非常薄弱——这种人才匮乏不是专业运动员匮乏,而是运营者的匮乏;不是单纯的马拉松运营者的匮乏,是整个体育产业从马拉松到三大球系列的运营者匮乏。 对此,我觉得有几个解决的方法。 第一,体育专业院校应该在教育思路、方式方法上更加适应市场化需要。过去体育人才培养主要针对事业单位,现在则要针对产业来进行培育。 不久之后,智美很可能将与一所国内高校合作主办中国首个马拉松运营学院,培训裁判、丈量员及赛事组织、市场运营、营销传播等全产业链人才。 第二,我们可以与德国科隆体院这类国际化体育专业学校合作,对现在体育产业从业者进行深造,这是当下就可以见到成绩的做法。 《支点》:国内有不少体育大学其实也开办了体育管理专业。 任文:体育管理专业其实太过笼统。举个例子,德国科隆体院场馆运营是一个系,底下会有篮球馆、足球馆、综合场馆等具体方向。 如果一个学校只有个医学院,但没有具体系别,那你是否信任它的专业性?眼科、妇科、皮肤科怎么能打包搁在一起学呢?对不对? 用平台思维应对变化 《支点》:您曾提过,做一个马拉松赛事需要跟三四十个政府部门去做协调,智美是否形成了标准化? 任文:赛事管理、赛事接待和品牌传播是三个维度,不同城市什么样的规模,不同城市怎样运作,与不同机构怎么谈判,都有一套体系。 目前,我们已经将赛事运营形成标准化。如果中国赛事运营都跟小作坊似的,十几个人的团队推这个赛事走,那永远不可能有国际品牌。 《支点》:模式可以复制,但当我们赛事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,我们如何做到人才匹配呢? 任文:这实际上得提到智美未来发展思路——我们下一步肯定是做一个平台化公司,做体育产业中资源、品牌、资本管理的平台。 我们是做执行和运营出身,做管理有先天优势,作为上市公司,在品牌、资本方面也有优势。 基于这些优势,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平台,去帮助那些还在赛事执行层面中苦苦挣扎的一些公司快速成长——其实这些同业伙伴已经有些人才积累,也有些好的运作经验,我们完全可以帮助他们消化资源。 而对于智美而言,建立平台后我们可以腾出来时间去干更多的事,比如获取更大资源,拿到更多资本。 总得有人去做平台,要不然中国整个体育产业永远都不会有大的平台,只能有细分市场。当然,这个模式还在进行之中,我们会在合适时机公布具体内容。 多元化其实是种“无奈” 《支点》:美国每个体育领域都很细分,ESPN做传播,耐克就做服装,四大联赛也有具体运营商。但是中国很多赛事公司会切入多个领域,这是为什么? 任文:首先,中国体育产业和美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历史时期不一样。 体育产业由体育服务、体育传媒、赛事运营构成,美国体育产业一百年前开始起步,那时没有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互通,任何企业都很难在三个领域中形成商业模式,必须各在一个领域中精耕细作。 而中国的体育产业,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环境中去发展,其商业模式可以快速地在一个体系里繁衍和传递复制。 另一方面,中国职业联赛大部分是事业属性,至今国家并没把最核心资源推向市场。与此同时,我国传媒、互联网都很发达,为了让收入模式更多元、抗风险能力更强,就出现了很多“体育+”其他产业的公司,这其实是种无奈。 《支点》:资本助推是否也是一个原因?中国体育产业中的各个公司体量都不大,任一领域的佼佼者都能依靠资本力量进行并购,迅速多元化。 任文:如今这种情况已经出现,不少企业开始借助资本力量,从产业链条出发进行并购。 美国是体育产业、资本市场、互联网“三座高楼”共同发展,中国是后两座楼起来了,体育产业这个楼还在打着地基。这就注定了资本市场、互联网会给体育产业提供较大支撑。

文章来源: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bjtydxxbzz.cn/qikandaodu/2021/0208/498.html



上一篇:北京体育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“ 运动与健康中国
下一篇: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到我校孔子课堂观看文化

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投稿 |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辑部|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版面费 |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|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